全面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 求是网

全面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2025-04-09 10:41:3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我们要从组织领导、系统布局、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国际合作等方面协同发力,全面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阿秒是人类目前能够掌握的最短时间尺度,1阿秒仅为一百亿亿分之一秒。利用阿秒激光脉冲,科学家可以实现对电子运动的跟踪、测量、操控,犹如使用“超高速摄像机”捕捉电子的“动态影像”。2025年1月10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在广东东莞正式开工建设。图为开工当日,科研人员在广东东莞阿秒科学中心实验室调试应用于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的高性能激光器。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坚持党对基础研究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调动集聚各方资源,发挥各方主体优势,集中力量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坚定信心和决心,始终把基础研究的基点落在自身力量上,把科技创新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推动科技支出向基础研究倾斜。拓展多元投入渠道和规模,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力量通过设立科学基金、捐赠等方式投入基础研究,构建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协同配合的基础研究格局。

  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有机结合,强化基础研究体系布局。建立原创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和高效协调的科研组织模式,统筹布局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突出原创,实施原创探索计划,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遴选机制,遴选和资助具有创新性强、争议大、风险高等特征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研究,推动产出高水平原始创新成果。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质量凝练科学问题,优化顶层设计与系统布局,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资源整合,在解决源头和底层关键技术问题中补齐短板。

  打造体系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加快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把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各类人才计划平台作用,优化人才资助体系,以更严格的标准、更公正的遴选、更有效的过程管理,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打造极具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突出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前移资助端口,强化对青年人才的早期资助,使他们得到严格的科研锻炼,从而提升科研素养,为基础研究培养可靠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对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开展结题分级评价和择优延续资助,破解人才“帽子”异化使用,推动科研项目回归学术本位。采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顶尖人才,打造基础研究人才高地。

  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难度高、不确定性大的特点,难以一蹴而就。要进一步完善差异化评价机制,推动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符合基础研究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潜心钻研、厚积薄发。深化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持续优化项目与资金管理,把宝贵的科技资源投给最具创新活力的一线科研人员,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广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有益经验,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项目经费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科研人员摒弃浮夸、潜心研究,坐住坐稳“冷板凳”。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发挥科学基金国际通行的独特优势,设立实施面向全球的科研和人才项目,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有力推进基础研究开放合作。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推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深化“一带一路”技术转移和南南合作。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构筑新型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营造有利于吸引全球人才的开放创新生态,吸引高水平科学家来华创新创业。持续推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和科学交流平台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详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切实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策划:盛玮 柴潇凡 审核:李艳玲)

网站编辑 - 徐辉冠 张盼 审核-罗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