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和赋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新征程上,充分激活文化的价值引领、道德陶冶、规范约束等功能,更好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根本性、长远性作用,对于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夯实国家长治久安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社会治理的根和魂。文化养人心志、育人情操,历来被视为一种柔性的社会整合机制。《周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通过以文化人、价值引导,建立共同的信仰、信念和追求,能够增强个体归属感和向心力,使社会更加稳固有序。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这一重要论述生动阐明了文化之于社会治理的根基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沉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两个结合”,提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生机勃勃,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丰厚滋养、价值源泉和不竭动力。但要看到,当前不确定因素仍然不少,社会矛盾风险现实存在,亟待以共同价值观凝聚共识、消弭分歧。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但文化供给机制仍然不够健全,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文化的治理功能尚未充分释放。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在社会治理中强化价值引领、推动文化铸魂,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坚定文化自信,筑牢社会治理的共同价值基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也是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社会秩序有效维护的根本精神力量。要发挥党的领导“定海神针”作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唱响主旋律、守好“责任田”,敢抓敢管、敢于斗争,高度重视互联网主阵地,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强化制度涵育,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增进社会和谐;强化典型示范,以评选表彰“身边的典型”、依靠群众“发现典型”等方式,激励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强化融入日常,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使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强化主体践行,推进家风建设、诚信建设、志愿服务等,在全社会营造积极昂扬、正气充盈的文化氛围。
固本开新,为社会治理提供历史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以及“为政在人”“以义统利”“讲信修睦”“缘法而治”等历史智慧,是社会治理丰厚的文化滋养。一方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发挥独特作用。完善制度机制,对文物古迹、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深度挖掘其中的历史故事、文化价值,创新时代表达,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人们在日用而不觉中接受文化熏陶。另一方面,汲取历史智慧,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例如,安徽桐城市将六尺巷典故中的“谦和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与新的时代特点相结合,创新提炼“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对传统文化中有益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应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效化解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冲突和利益纷争,营造安全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创新驱动,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保护,建设完善博物馆、纪念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文化公园等,使置身其中的人们深刻感受到历史底蕴、风土人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跨越时空、人机互动、虚实相融的文化新体验,增强受众体验感、认同感。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广文化特派员制度,提升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各方力量参与文化创造和文明创建活动,拓宽服务渠道和范围,丰富服务内涵,形成有效对接群众需求、吸引大众共同参与、惠及全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把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同凝聚奋进力量结合起来,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程度。
大抓基层,提升城乡居民归属感和凝聚力。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要善于运用本土资源,在文化交流中拉近群众的心灵距离,涵养公共精神,促进社会凝聚与整合。如山东曲阜市作为孔子故里,打造“彬彬有礼道德城市”,让“人人彬彬有礼,户户和和美美”成为市民的行动自觉。山东临沂市兰陵县代村作为“沂蒙红色堡垒村”,建设村史馆,组织党员、村民代表讲述红色故事,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动力。积极推动多方协同,创新活动载体,一些城乡社区设立“道德银行”,探索“无讼”社区建设等,引导居民讲道德、守法律,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有的农村社区持续举办“村晚”,吸引一批乡土文化人才,培育一批群众文艺团队,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实现了内在和外在共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进步。这些生动实践充分表明,文化底蕴厚,发展底气足。新征程上,充分发挥文化的独特作用和魅力,必将为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
(作者:贺海峰,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