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重要部署,深刻闡述了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核心要義和本質要求,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引。作為全球規模領先的綜合性化工央企,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論述,深刻認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戰略意義,牢記“國之大者”,聚焦主責主業,因企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為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一、深刻把握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科技在生產力構成中的地位愈發凸顯,成為引領和推動社會進步的主導力量。企業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更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力量,在新型舉國體制下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中化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頭等大事,著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突出頂層設計,優化科技創新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必須加快構建高效協同的科技創新體系,為科研活動提供制度保障和創新動力。中國中化堅持規劃引領、前瞻布局,制定公司科技發展專項規劃,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供應鏈安全以及公司重點產業鏈等統籌科技資源,重構科研組織體系,建立共性技術研究院、核心優勢產業研究院、專業研究中心三級研發架構,聚焦共性前沿技術、優勢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協同技術等加強研究,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打造創新生態體系,持續培育新質生產力。
牢記“國之大者”,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離不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中央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骨干和中堅力量,必須全面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堅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在全球科技革命中贏得主動權。中國中化積極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打造重要戰略科技力量,先后獲批種質創新及分子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高端航空輪胎技術創新中心,承接科技部、工信部等一批重大項目,擁有各類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35個。中國中化將積極承擔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確保完成各項能力建設、技術攻關目標,為“國之大者”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聚焦重點產業,加速科技成果產出。瞄準重點產業鏈,加強前沿技術研究,產出一批原創性、戰略性、高質量科技成果,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重要抓手。中國中化通過整合全球優質研發資源,在農業領域,加速種業、植保、動物營養等科技創新突破,成功研發新型高效的基因編輯工具,實現我國作物基因編輯技術的自主可控與高效實用。在高端材料領域,聚焦關鍵技術,實現航空輪胎關鍵材料的全面國產化,對位芳綸、聚偏氟乙烯樹脂等引領產業升級。下一步,將持續探索以新質生產力驅動產業新動能新優勢的新路徑,著力在種業領域建設覆蓋產業創新全鏈條的研發體系,在材料科學領域發揮氟硅產業技術優勢,助力實現我國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和化工新材料補短板。
二、深刻把握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積極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載體和基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中國中化聚焦主責主業,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堅持兩端發力、雙管齊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有效配置全球資源,加速推動潛在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的轉化,努力在農業強國、制造強國建設中發揮引領和支撐作用。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輪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和產業版圖,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其高效能、創新活躍、技術密集、價格高端和前景廣闊等顯著特點,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中國中化聚焦重大戰略需求,圍繞國民經濟發展所需,統籌推進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推動產業經濟、數字經濟、低碳經濟的深度融合,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并在部分細分領域達到了全球領先地位,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勁動力。下一步,將發揮現代產業鏈建設領軍企業的主體支撐和融通帶動作用,在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中發揮更大作用;瞄準電子信息、新能源等重點戰略領域和未來產業,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堵點卡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與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新質生產力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動力和技術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中國中化借助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所積累的技術和資源,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推動新舊產業在融合中實現協同發展。在全國布局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通過數字農業技術及產品推廣應用,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數字農業轉型升級。中國中化將持續深化數字農業建設,將現代化的生產要素、經營模式傳播給各類農業生產者,解決農業種植難、賣糧難、管理難等問題;持續推動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通過技術升級、工藝優化、提升自動化信息化水平等,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打造質量新引擎。
合理有效配置全球資源。全球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是新質生產力的時代特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國中化國際化特征顯著,擁有一大批海外知名企業和品牌。聚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國際雙循環引導全球資源要素向中國聚集,持續推進海外企業中國戰略,一批海外企業的特色產品正在快速進入中國市場,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已在國內建成并有效運轉,逐步實現本土產業的自立自強。未來,中國中化將推進全球化向更深層次發展,在實現自立自強基礎上,進一步向賦能全球升級,形成一批質量過硬、優勢明顯的品牌,實現中國技術、中國制造、全球市場的發展模式,助力質量強國建設。
三、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加快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性,成為契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典范。中國中化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逐步推進產品碳足跡體系建設,推動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為構建美麗中國、實現綠色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加快產業結構綠色升級。加快推動產業綠色轉型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是企業綠色轉型的關鍵。中國中化積極實施綠色轉型增量工程,發揮戰略與投資導向作用,嚴格新項目的節能低碳審核,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盲目投資,提升綠色低碳產業比重。在重點領域實施園區化、基地化布局,發揮一體化產業鏈的節能降碳優勢,實現碳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未來,將聚焦綠色低碳經濟新領域,深挖節能潛力,加速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推動節能技術進步,大力發展高附加值、低碳排放的優質項目,推動產業結構實現綠色升級。
加快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持續提升企業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是企業綠色發展的重要目標。中國中化全面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推進實施綠電應用試點,減少化石燃料燃燒帶來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逐步實現能源結構綠色轉型。中國中化將嚴守環保低碳合規底線,加大能源消費結構轉型力度,加大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加強與先進企業的合作交流,借鑒其成功經驗,推動能源利用效率的持續提升。
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兩化聯合重組”以來,中國中化致力于綠色制造和環境保護,將環保業務確立為公司八大主業之一,以工業循環為主導,積極探索綠色農業循環,提供全生命周期、系統化的環保解決方案。未來,將持續推進“無廢集團”試點建設,全面推動固體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大力發展工業全水、固廢處置及資源化、環境修復、大氣治理、園區服務等環境保護產業,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四、深刻把握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資源,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基礎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中國中化深入實施“人才興企”計劃,全方位引進、培養、用好人才,著力構建人才鏈、產業鏈、技術鏈、機制鏈一體化大格局,將人才活力轉化為創新動力。
高質量抓好人才教育培訓。人才教育培訓工作是打造高素質管理人才隊伍的基石,具有先導性、基礎性和戰略性意義。中國中化緊扣“關鍵少數”和重點人群,精準培育具備創造新質生產力潛力的管理型人才。先后舉辦黨組管理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高質量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專題輪訓班、年輕管理人才專題輪訓班等,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提升管理人才理論素養和服務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履職能力。未來,將進一步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健全完善“四個以學”制度機制,堅持問題與目標導向相結合,通過舉辦提升管理人才政治素養和履職能力系列培訓班、聚焦企業重大問題的專題研討班等,持續加強管理人才教育培訓,全面提升管理人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能力水平。
高標準構建人才引進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中國中化持續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制定《中國中化科技人才培養工程實施方案》《中國中化關于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拓展多元化引才渠道和方式,聚焦重點和優勢產業鏈,通過“引鳳筑巢”引進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下一步,將加強對引才工作的統籌管理,持續提升人才引進的系統規劃和精細化管理水平,針對高層次人才引進提供差異化、一站式解決方案,制定圍繞高層次人才的保障支持政策,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
高水平做好人才激勵保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只有充分釋放人才創造活力,才能讓各類人才向發展新質生產力流動集聚。中國中化堅持“科技領航、業績牽引、運營卓越”的獎勵導向,重點表彰和激勵在科技創新取得突出成果、經營效益作出突出貢獻的團隊和個人;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科技創新激勵保障機制建設的實施方案》,圍繞重點平臺、重點項目、重點人才等科技激勵保障的三個著力點,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激勵保障力度。未來,將持續優化創新環境,圍繞重點項目配套激勵措施,推動項目收益分紅、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職務技術成果賦權改革等中長期激勵擴面實施,推動薪酬資源優先向高科技人才、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人才傾斜,激發創新動能,加快建設高水平科技人才高地。
(作者: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責任編輯:孫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