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一支掌握先進裝備的人民軍隊,是我們黨孜孜以求的目標。”伴隨著新中國前進的步伐,我軍武器裝備建設走過了75年的輝煌歷程。75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從弱到強、持續發展壯大,逐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武器裝備建設發展道路,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系統總結我軍武器裝備建設經驗啟示,對于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必須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立場方法,敏銳洞察時代特點和要求,及時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明確不同時期武器裝備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方針原則、戰略步驟和發展路徑,深刻闡明武器裝備建設的本質要求、必由之路和發展重點,指引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始終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戰略環境十分惡劣、軍事需求十分緊迫。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沒有現代的裝備,要戰勝帝國主義的軍隊是不可能的”,“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改革開放后,為適應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的需要,鄧小平同志提出武器裝備建設必須服從服務于國家建設大局,指出“軍隊裝備真正現代化,只有國民經濟建立了比較好的基礎才有可能”。適應世界戰略格局的重大變化和新技術革命的蓬勃興起,江澤民同志提出以“創新與跨越”為核心的武器裝備建設思想,明確指出“必須把國防科技發展和部隊裝備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迎接世界軍事發展的挑戰,要千方百計把我軍的武器裝備搞上去”。適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進入關鍵時期的新特點,胡錦濤同志緊緊圍繞打贏信息化戰爭和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要求,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增強搞好裝備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努力推動我軍裝備建設又快又好地向前發展”。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分析國際戰略形勢和我國安全發展態勢,鮮明指出“武器裝備是軍隊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軍事斗爭準備的重要基礎,是國家安全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是國際戰略博弈的重要砝碼”,“必須把裝備建設放在國際戰略格局和國家安全形勢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來認識和籌劃,放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來認識和籌劃,放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來抓”。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武器裝備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帶有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是推進新時代武器裝備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指南,對于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實踐證明,推動我軍武器裝備建設高質量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深入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緊緊圍繞黨中央關于武器裝備建設的決策部署,系統謀劃、科學推進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加快構建打贏以強敵為主要對手、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局部戰爭的武器裝備體系。
二、必須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基礎十分薄弱,不具備研制生產飛機、艦船、坦克、大口徑火炮、軍事電子等現代武器裝備的能力。為盡快提高軍工科研生產能力,黨中央在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中將國防工業列為重點,批準實施航空、無線電、兵器、造船等大型骨干工程。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依靠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通過全國各部門、各地區的大力協同,重點突破科技難關,集中有限財力物力人力,在較短時間內建立起了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使我國國防尖端技術在比較短的時期內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兩彈一星”工程、載人航天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無一不是在黨的領導下,充分依靠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通過在國家層面建立堅強、權威、高效的組織機構,開展材料、器件、配套生產等全國大協作,實施財政、用地、能源、稅收等政策支持,確保工程建設周密、快速、順利開展,最終取得了輝煌成就。
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軍武器裝備建設著眼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加強軍地戰略規劃統籌、政策制度銜接、資源要素共享,加強各領域戰略布局一體融合、戰略資源一體整合、戰略力量一體運用,系統提升我國應對戰略風險、維護戰略利益、實現戰略目的的整體實力。在軍地各方共同努力下,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協同發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實踐證明,推進我軍武器裝備建設高質量發展,必須始終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國家主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創新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途徑,統一思想、統一計劃、統一制度、統一部署、統一行動,最大限度調動各方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形成武器裝備建設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生動局面。
三、必須堅持聚焦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需求
新中國成立75年來,黨中央始終把武器裝備建設放在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中來籌劃,保證武器裝備建設方向和重點同國家安全戰略與軍事戰略相一致,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進程相適應,妥善處理有所為與有所不為、尖端武器和低成本規模對抗、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應對強敵與應對其他對手的關系,以重點突破帶動全面發展,以局部跨越帶動整體躍升。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適應抗美援朝和維護國家安全、防止外敵入侵的需要,黨中央果斷將國防工業和與之相關的重工業作為優先發展重點,迅速建立起強大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形成獨立的武器裝備制造能力,奠定了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基礎。20世紀60年代,面對國內外空前嚴峻的安全和發展壓力,黨中央果斷決策實施“兩彈一星”工程,并在較短時間內取得成功。20世紀80年代,黨中央統籌國內外大局,適時決策實施“863”計劃,為我國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發展提供比較雄厚的技術儲備和有力的戰略支撐。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中央準確把握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重點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富國與強軍相統一,根據國情和軍情戰略要求,突出重點,聚焦強敵,加快推進重大裝備和戰略制衡手段建設,開創了我軍武器裝備自主創新發展的新格局。
實踐證明,推進我軍武器裝備建設高質量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需求為導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抓好武器裝備建設的重點項目、重大工程,突出重要方向武器裝備建設,加快推進新域新質作戰力量建設,豐富戰略威懾選項,加重國際戰略博弈砝碼。
四、必須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戰略基點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主,積極引進先進技術、爭取外援為輔,始終是我軍武器裝備建設不斷取得顯著成就的一條基本經驗。武器裝備關鍵技術靠別人是靠不住的,也不是有錢就能買來的。必須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對外引進為輔,真正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在激烈的軍事競爭中把握先機、占據主動,避免受制于人。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兩國關系惡化,蘇聯政府撕毀協議,撤走了全部在華的專家,黨中央下決心依靠我國自己的力量發展國防尖端科學技術。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我國僅用了2年零8個月,不僅打破帝國主義核壟斷,而且極大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堅持自主創新的戰略基點,瞄準世界軍事科技前沿,加強前瞻謀劃設計,加快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加緊構建形成以原始性創新為先導的技術創新體系,打造與備戰打仗要求相適應的武器裝備體系,不斷提高自主創新對人民軍隊建設和戰斗力發展的貢獻率。
實踐證明,推動我軍武器裝備建設高質量發展,必須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戰略基點,緊跟世界新軍事革命特別是軍事科技發展方向,積極探索新的技術思路、開辟新的技術途徑、創造新的技術手段,加快推動武器裝備建設由被動追趕向主動超越轉變,由主要依靠投入驅動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轉變,牢牢掌握武器裝備建設的戰略主動權。
五、必須堅持體系建設思想
現代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堅持體系建設思想,不斷完善和優化武器裝備體系結構,是推進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也是打贏現代戰爭的必然選擇。因此,必須牢固確立武器裝備體系化發展理念,加強整體籌劃,搞好頂層設計,充分運用系統思維和體系建設思想進行規劃,使其整體最優。
為更好適應軍隊現代化建設和備戰打仗要求,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十分注重加強體系建設,積極走“成體系立項、成體系設計、成體系研制、成體系試驗、成體系編配、成體系配套、成體系運用”的新路子,實現武器裝備發展模式由“先裝備后體系”到“先體系后裝備”的轉變。同時,伴隨不同時期軍事戰略調整、戰爭形態演變和技術發展驅動,不斷創新發展和調整優化武器裝備體系,強化統一籌劃和頂層設計,從而使武器裝備建設形成一個整體協調、搭配合理、相互銜接的完整體系,我軍武器裝備實現了由防御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為有效維護國家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了有力保障。
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堅持體系建設思想,加強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建設,從頂層加強對全軍武器裝備建設的整體設計,統籌各軍兵種武器裝備發展,統籌進攻型武器裝備和防御型武器裝備發展,統籌主戰裝備、信息系統、保障裝備發展,不斷完善和優化武器裝備體系結構,在填補體系空白、補齊短板弱項上下功夫,以網絡信息體系為抓手,推動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實踐證明,推進我軍武器裝備建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體系建設思想,以有效威懾制衡強敵為重點,以保障一體化聯合作戰為基本著眼點,進一步加強體系設計、體系建設、體系運用、體系評估,重點加強克敵制勝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建設,持續推進新型常規武器裝備發展,加強新域新質作戰力量建設,提升一體化裝備保障能力,努力構建適應打贏信息化智能化戰爭要求、具有我軍特色的武器裝備體系,最大限度提高體系作戰效能。
六、必須堅持以質量效益為中心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始終把質量效益作為永恒的主題,遵循武器裝備建設客觀規律,轉變傳統管理模式,創新管理方法手段,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長效機制,確保我軍武器裝備建設持續、快速、高質量發展。武器裝備建設領域弘揚科學精神、尊重科學規律,自覺按科學規律辦事、按操作程序辦事、按規章制度辦事,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先后確立了“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科研試驗十六字方針,“質量第一、安全至上”的安全管理方針,健全“全過程、全員額、全方位”質量控制體系,等等。這些寶貴經驗對指導武器裝備建設實踐發揮了重要作用。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武器裝備質量效益問題高度重視,將“堅持質量至上”上升為我軍武器裝備建設的戰略指導。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勠力同心,拼搏創新,構建起新體制下上下聯動、協調配合的質量工作體系,制定實施裝備質量建設五年規劃,定期開展質量形勢評估,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質量責任追究和綜合激勵,強化質量責任的落實。同時,實施低成本可持續發展戰略,實行低成本論證、低成本設計、低成本制造、低成本使用、低成本維護和保障,推行裝備價格工作改革,加大運用先進技術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努力提升武器裝備整體建設的效率效益。
實踐證明,推進我軍武器裝備建設高質量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質量效益為中心,牢固樹立現代化管理理念,完善武器裝備預研、研制、生產、訂購、使用、維修一體化全壽命管理鏈條,加強武器裝備性能、質量、進度、成本的精準管控,構建可操作、能檢查、易評估的約束性指標體系,確保武器裝備建設高質量、高效益、低成本、可持續發展。
七、必須堅持深化政策制度和體制機制改革
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適時調整改革我軍武器裝備建設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與機制性問題,是保持和增強建設活力、確保我軍武器裝備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我軍武器裝備建設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持續推進武器裝備管理體制、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武器裝備采購體制、裝備保障體制改革,武器裝備建設發展理念逐步從適應計劃經濟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從適應機械化半機械化戰爭向適應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轉變、從適應信息化戰爭向適應信息化智能化戰爭轉變。
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重塑武器裝備組織結構,構建“軍委集中統管——軍種具體建設管理——戰區聯合運用”的新格局,加強對武器裝備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強化武器裝備全系統全壽命管理,健全武器裝備建設組織管理體系,補齊試驗鑒定、合同監管等諸多體制短板,開啟了以興裝強裝助推強國強軍新時代。同步深化法規制度、機制流程創新,創新預研管理機制,分類制定新時代武器裝備研制程序,創新試驗鑒定模式,武器裝備管理更加科學規范,建設活力進一步得到釋放。
實踐證明,推進我軍武器裝備建設高質量發展,必須始終堅持深化改革,著力從體制機制上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大力創新構建新時代武器裝備管理體系,持續深化國防科技體制改革和武器裝備采購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競爭、評價、監督、激勵機制,配置好、發展好、運用好國防科技和裝備發展諸要素,持續提升戰略競爭力、解放生產力、釋放戰斗力、激發創新力、增強執行力,為武器裝備建設提供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保證。
八、必須堅持人才隊伍建設優先
人才競爭是最根本、最具決定性的競爭,武器裝備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我軍武器裝備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非凡成就,關鍵在于始終堅持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在武器裝備建設實踐中,千方百計團結和依靠各方面人才,把重大任務、重大工程實踐作為人才成長的重要平臺,政治上信任、工作上重用、生活上關心,培養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優秀人才,確保了我國重大工程項目實施和高端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雙豐收。始終堅持武器裝備建設工程和人才建設工程一起抓,在重大工程和重大任務實踐中大膽選拔、使用、錘煉各種人才尤其是年輕人才,不斷培養優秀人才隊伍,造就新一代科技帥才和領軍人才。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全局上運籌推進人才強軍,先后提出全面實施人才強軍戰略和新時代人才強軍戰略,把“堅持人才隊伍建設優先”作為武器裝備建設的戰略指導,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軍隊人力資源政策和軍隊院校改革措施,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框架逐步形成,一大批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和領軍人才脫穎而出,為推進我軍武器裝備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實踐證明,推進我軍武器裝備建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決貫徹新時代人才強軍戰略,把人才建設貫穿于武器裝備建設全過程,積極發現、培養、使用、凝聚優秀人才,創新完善人才工作機制,促進人才資源合理布局、有序流動,全面提高國防科技人才隊伍能力素質,造就一支能夠站在世界軍事科技前沿、政治素質高、創新能力強、善于管理的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人才隊伍。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
責任編輯:張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