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實做好“高”和“新”兩篇文章
《求是》雜志記者 李民圣
一間間實驗室拔地而起,一個個創新平臺加速建設,一批批創新成果相繼涌現……仲夏時節,黃海之濱的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下簡稱“大連高新區”),青山疊翠,碧海潮涌,153平方公里的熱土上處處激蕩著澎湃的創新動能。
大連高新區是我國設立的首批國家高新區。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考察時指出,高新區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創新的孵化器;看一個高新區是不是有競爭力、發展潛力大不大,關鍵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兩篇文章做實做好;高新區就是又要高又要新,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術。
“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大連高新區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大連高新區黨工委主要負責同志對記者說,“10余年來,高新區緊緊圍繞發展高新技術、培育高科技企業、提高創新能力、優化創新生態等方面,做實做好‘高’和‘新’兩篇文章,努力成為科技的集聚地、創新的孵化器。”
事實是最好的證明。經過10余年的創新發展,大連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翻一番,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269家、雛鷹瞪羚獨角獸類企業804家,高新技術企業年均增長25.3%,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年均增長18%,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長33.8%,成為東北地區科技創新核心區;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大力推進,形成以軟件和信息技術為主導的千億產業集群,并向車聯網、智慧海洋等領域深入推進;匯聚國家級人才140余人,省級人才170余人,省級以上重點創新平臺211個,科研團隊500余個,企業創新團隊1500余個,產學研聯合攻關團隊280余個,科研人員年均增長超過10%,已成為東北地區最具活力的人才集聚區之一。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大連高新區開展企業培育“七聯動七提升”行動,實施“科小—高企—雛鷹—瞪羚—獨角獸—領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以“定額+獎勵”的方式,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建設創新聯合體,建設“高新金匯”基金體系,為企業創新和成長提供各類資源配置;推出“高新二十條”,制定高新技術企業入庫獎、企業研發扶持獎、創新和孵化平臺獎等政策,目前已對超過1500家企業、1400名人才提供“真金白銀”定點支持……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上,大連高新區一直不遺余力。
“好的軟環境,其作用不亞于新建一個實驗室。融科儲能的快速發展,既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像我們建設的大連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這一國家級示范項目,沒有當地政府長期以來的積極引導推廣,是很難成功的。”大連融科儲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曉麗對記者說。融科儲能是國內最早涉足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的企業之一,擁有授權專利200多項,其中國外授權發明專利27項;近期中標全球規模最大的三峽能源全釩液流電池儲能項目,在新型儲能產業賽道上占有一席之地。
大連高新區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圖為2024年6月25日拍攝的大連高新區一角。 大連高新區供圖 王華/攝
如今,在大連高新區,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總數達到1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94家,大連市7家獨角獸類企業全部來自高新區。一大批像融科儲能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正苦練“絕”技,在一個個細分賽道不斷綻放光彩。
科技創新平臺是提升創新策源能力的重要載體。創新平臺建設好了,才更有利于集聚創新要素、匯聚創新人才和開展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平臺先行。為了更好匯聚科技創新資源,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策源中心,我們在這里規劃了總面積達44.3平方公里的英歌石科學城。”在城區西部,大連高新區管委會有關負責同志指著一棟棟已封頂的深紅色建筑群介紹,“科學城突出以潔凈能源為主線,向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海洋工程、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深化拓展‘1+X’科研方向,打造一批高水平前沿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機構群。自2022年全面啟動建設以來,我們正按照‘兩年見雛形,五年全面運營’的目標加快推進。”
據了解,目前,在英歌石科學城里,中國科學院大學能源學院現已進駐16個科研單元1200余名師生;大連先進光源大科學裝置預研項目主體工程完工,能源催化轉化、高性能精密制造、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優化與CAE軟件等全國重點實驗室和遼寧濱海實驗室、遼寧黃海實驗室等近34萬平方米實驗室建設項目實現封頂;首批238個細分領域實驗室及科研團隊即將分批陸續入駐。一座以科學命名的“城”正一步步由藍圖變為現實。
“我們將牢記總書記的重要囑托,堅持‘又高又新’發展不動搖,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大連高新區黨工委主要負責同志向記者表示。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大連高新區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向“高”而攀,向“新”而行,高質量發展的動力越來越強、活力越來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