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長江奔流,千載文脈不息。今天,長江經濟帶這一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的經濟帶,占有全國“半壁江山”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它所承載的,不僅有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也有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長江答卷。
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鑒往知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足跡遍及長江上中下游,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推動出臺一系列重要部署。2016年1月,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總書記強調“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2018年4月,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總書記囑托“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2020年11月,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總書記提出“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2023年10月,在南昌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總書記要求“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1年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這是繼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之后又一國家重大文化工程;2022年8月,《“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印發,明確要求“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加強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發揮重點建設段示范引領作用,推動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2023年7月,《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印發,在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充分發揮長江文化在價值引領、惠民育民、保護生態、推動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精心守護好長江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必須加大保護力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長江沿線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0.6萬余處,約占全國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的39.8%。廣泛分布于長江流域的大量歷史文化遺產,見證著長江文化的源遠流長,昭示著長江文化的創造與魅力,是保護長江文化的重要根基。要按照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理念,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保護與發展、保護與開發等重大關系,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要著力構建保護體系、健全保護機構、完善保護機制、筑牢法治保障,不斷加大長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2021年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一系列切實舉措推動長江文化賡續不絕、傳承發展。圖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西九江段景觀。視覺中國 張馳/攝
講好長江故事,傳承好長江文化。傳承歷史文化遺產,既要傳承遺產本身,也要傳承蘊含其中的中國智慧與中國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從勾踐臥薪嘗膽、屈原憂國憂民,到岳飛精忠報國、戚繼光抗擊倭寇;從紅船啟航、南昌起義、紅軍長征,到汶川抗震、脫貧攻堅、圓夢小康……長江邊的故事,生動體現了一脈相承、與時偕行的長江文化。傳承好長江文化,就要通過講好長江故事,闡釋好長江文化的內涵,不斷提高展示傳播水平;加強對長江文化起源特質和發展脈絡的研究,深入挖掘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將長江文化背后的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和中國氣韻更好呈現出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通過長江文化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中華民族和認同中華文明。
實現長江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有機銜接。全面提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就要使其進一步走進民眾日常生活,融于人們衣食住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發揮文藝成風化人的作用,推出更多體現長江文化的文藝精品,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提升長江流域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優化供給、創新機制、提高效能,推動長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動長江流域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提檔升級,建設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加強長江文化國際交流傳播,提高長江文化走出去水平;發揮長江文化引領作用,推進長江文化融入城鄉建設,促進長江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提升長江經濟帶沿線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水平。
“你用純潔的清流,灌溉花的國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一首《長江之歌》隨著奔騰的長江之水,唱響未來。奮進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新時代的長江文化正在奏響新的澎湃樂章。
更多內容,詳見長江文化促進會理論與政策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文章《談談長江文化的歷史底蘊和時代價值》
(策劃:周昭成 許文嫣)